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查看: 2721|回复: 0

[杂七杂八] 略谈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理念的渗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品诗——领略写景、咏物诗中的景致美
诗歌就其内容而言,一般是以写景咏物为主,因此它呈现给人的首先是优美的景物,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和田园边塞诗把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到了极致: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总是春”的季节里我们流连忘返于江南水乡,徜徉于花丛柳旁,一睹“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的风致;在“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我们漫步于西子湖畔,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美景;秋天,更能引发诗人的灵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以碧霄”,看山上“霜叶红于二月花”,望水中“小桥流水人家”;到了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塞北风光绮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江南春色满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年四季,风情流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景致令人美不胜收。在欣赏此类诗句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抓住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把握诗中描写的意象,从季节特点、地理环境等方面去细细品味,认真感悟,领略诗中的自然风物,感受祖国山水美景物的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黄河之水尽现“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雄姿,长江之浪一展“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泰山风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景色使人陶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边塞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在初步认识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基础上再去深入思考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赏诗——感受赠友、离别诗中的人情美
由于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处境不同,心情不同,在诗词当中表现的感情当然也不同,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在诗词写景抒情的背后总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人情之美,其中有朋友之情、夫妻之爱,有游子思乡之情、兄弟手足之情,更有闺中相思之情、征人盼归之情,这种特点在离别诗、伤感诗、赠友诗和边塞诗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是难人可贵的朋友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悱恻缠绵的情人之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这是情深意切的挚友之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虽是闺中之怨,却分明表现了夫妻情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游子眷恋故乡的情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将军与战士的边塞饯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兄弟间的祝福,更是对天下有情人的祈祷;这些诗中流露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人际关系的画卷,诗人们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拾取素材,善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使人感到味外有味,令人神往。教学此类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写作动机,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总体上感知,从细微处剖析,充分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从深处把握诗词中的人情美。
三、悟诗——挖掘抒情、感伤诗中的思想美
子曰:“诗言志。”不管是哪一类诗歌,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表达某种思想。阅读诗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其中描写的自然风物,也不仅仅是得到某种表达情感的佳词丽句,而是要深入挖掘诗的内涵,通过对词句的分析、解读,领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作在思想上呈现出来的美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腔报国之志冲霄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幅宏图大业凝笔端。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诗人心忧天下,普济天下的旷世心声,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令人肃然起敬;而白居易的《观刈麦》在对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作了细致的描写之后,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以及自己不事农桑却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愧疚;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中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苦苦思索,悲不自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事古难全。”但他并没有被悲哀所淹没,最终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绝唱。读了这首词,我们会感到一种深沉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透过这苦闷与悲哀的纱幕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挚的手足之情,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其中的名句至今流传,被多少有情人传唱成诵。当然,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比较肤浅,对诗词思想内涵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唐诗宋词中的精华部分应该是那些短小精悍的绝句和警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是古人在告诫莘莘学子要珍惜时光,莫负青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先人在提醒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这不仅是在启发学生,更是在勉励教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书吧发布的略谈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理念的渗透帖子由网友提供或转载于网络,若发布的略谈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理念的渗透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热书吧(itxts.net)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5 15:03 , Processed in 0.0632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